以此為參考計算,今年起三年內陸續建成的2900萬千瓦新核電站的平均運營收入有望能增加50~100億元。這一新增收入很可能對目前在建和計劃新建近千億元的核電投資項目進程形成重要刺激,核電建設的步伐和節奏有望提升,上游產業鏈也有望因此得到更多訂單。
新定價明顯增厚運營收入
按照2020年裝機目標推算,近兩年國內核電設備投資進入高峰期。目前國內已運營、在建、已核準尚未開工和已獲路條的核電機組合計將近7200萬千瓦。在建項目中,按照原先計劃2015年、2016年完工的核點項目最多,分別為9個和7個,截至2015年將建成近2900萬千瓦。
在上述政策發布前,我國核電上網定價機制并不規范,通過成本加成法執行"一廠一價"的原則,目前國內幾個大型發電站上網電價都低于0.43元/千瓦時,其中中廣核集團旗下的大亞灣核電站和嶺澳核電站的上網電價分別為0.414元/千瓦時和0.429元/千瓦時,而秦山二期核電站的上網電價僅為0.39元/千瓦時。核電新的標桿上網電價政策的制定,使得新建機組通過成本加成法來確定電價時代將終結,新建機組將進一步加強成本運作和成本管控。
今明兩年為投資高峰期
因2016、2017年完工的核點項目最多。由于在建項目大多為CPR1000,而CPR1000建設周期一般為5年,其中前兩年為土建,之后兩年為設備安裝,最后一年是調試期,按此推算2013、2014年設備投資量最多,核電設備的投資高峰期即將到來。
根據目前對2020年前項目建設進度的預測,按CPR1000堆型的核電站平均單位投資為1.2萬元/KW,設備投資占總投資的50%左右測算,2013年、2014年核電設備年投資需求平均為700億元左右。目前在建核電站設備需求量已經足以支撐主力電站裝備制造集團2~3年的滿負荷生產。
國產化設備收益
在核電設備投資中,主要由核島、常規島和輔助設備三部分組成。投資占比分別為50%:30%:20%。按年設備投資需求700億計算,核島、常規島和輔助設備投資需求分別為350億、210億和140億。
就目前而言,具備核島成套設備制造能力的國內企業僅限于中國一重、二重重裝、上海電氣重型廠;堆內構件上海電氣的市場份額高達90%;常規島設備制造被三大電站裝備制造集團壟斷。在汽水分離器市場上,東方 電氣和上海電氣所占的市場份額基本持平,都為35%左右。在輔助設備方面,以U型管和閥門為代表,U型管的主要用途是在蒸汽發生器中進行一二回路熱量交換,使二回路水產生的蒸汽推動汽輪機發電,由于該設備技術含量很高,目前生產的企業不多,相關上市公司可以享受技術優勢。
http://news.bjx.com.cn/html/20130705/4439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