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合作的CAP1400 型壓水堆項目,單機容量達到140萬千瓦,采用的是AP1000技術(第三代核電技術)路線。 石島灣核電站遠期規劃容量將達到900萬千瓦,建設周期長達20年。石島灣拿到“路條”釋放出今年核電建設提速信號。國家發改委5日提請全國人大審議的《關于 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 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中提到,2013年“新增核電324萬千瓦”。“324 萬千瓦,意味著今年可能有3臺機組全面投產。”許崇慶說。 據了解,目前已經進入并網調試階段的有福建 寧德1號機組與遼寧紅沿河1號機組,按照計劃,這兩臺百萬千瓦級機組將于今年全面投產。上述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內部人士介紹,今年還有6臺機組可能拿到“路條”,包括山東海陽3號 機組、浙江三門3號機組、福建福清5號機組、廣東陽江5號機組、廣東陸豐1號機組以及遼寧徐大堡核電1號機組。
路條釋意
所謂“路條”就是國家發改委辦公廳同意開展該工程前期工作的批文。項目路條是指國家或省、市、自治區立項的重大基礎項目,保障項目順利實施而開辟的綠色通道。
核電站的運作
石島灣核電站籌備長達8年。在這8年中,石島灣核電站經歷了國家核安全局、環保部、發改委等相關部門及業內專家的一遍遍質詢、論證和審查,反復論證其廠址、技術、施工和運營的安全性。石島灣核電站項目是全球第一座具有第四代核能系統安全特性的高溫氣冷堆示范電站,也是“十二五”中國獲批的第一個核電項目。該項目由華能集團、中核建和清華大學分別以47.5%、32.5%、20%的投資比例,共同建設、運營,一期工程建設1×20萬千瓦級高溫氣冷堆核電機組,投資額約為30億元。石島灣核電站遠期規劃容量將達到900萬千瓦,項目總投資約1500億元,建設周期長達20年。“石島灣核電站帶來的經濟效益將不可估量。”威海市發改委工作人員分析,石島灣核電站的建設能改變山東半島能源格局,緩解“西電東送”用電壓力。
核電站最大的事故,如切爾諾貝利事故、福島事故,都是由于核反應堆堆芯熔化、放射性物質外漏所致。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所體現的四代技術一大特征就是固有安全性。
從設計上,石島灣高溫氣冷實驗堆堆芯最高溫度不超過1500度,而設計最大限值是1620度。實驗堆模擬過大量常人想象不到的狀況,包括在喪失所有外部電源、失冷失壓的最大預想事故狀態下,不采取任何人為和外部的干預,仍能保持堆芯安全狀態,并將余熱排出,使放射性物質在極端事故狀態下不會外泄。
一般來說,火電站建設周期不足兩年。可核電站必須嚴格按照施工計劃進行,且重要工程節點必須接受國家核安全監管部門的驗收后才能進入下一工序。如石島灣項目底板第一層A、B、C三個區域的澆筑,每澆筑一個區域完成必須停工7天,完全達標后才能進行下一個區域的澆筑。從2012年12月開工到2017年建成,石島灣示范項目建設周期長達5年。
設備的采購上,核電設施的嚴格程度也遠超常規火電。即使采購一個看似普通的核電閥門,說明書和制造過程中的質量記錄資料往往就要比閥門本身體積多出好幾倍,甚至連閥門最初是由哪一爐鋼煉制以及煉制時的各項指標都要求能夠追溯。
建造質量要求高、工期長、監督嚴格,決定了核電工程的建造成本昂貴,一般要高出火電廠3-4倍。可核電運營成本很低,燃料成本占發電成本的30%左右,而火電高達50%-70%。以裝機容量為200萬千瓦的核電站為例,每年只需50噸核燃料、2-3節車皮運送;同等發電規模的火電廠則需煤600萬噸,每天7列火車才能供給。
正因為核電的特殊性,操作人員的培訓也更為嚴格。核電站明確規定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負責、凡事有人監督、凡事有據可查,操作規程細化到日常行為的每一個方面。核電人員培訓至少要達到6000小時以上,需要四五年的時間。核電項目開建之日,往往就要同時大量培訓技術人員。目前石島灣核電站人數達700多人,其中一部分員工就是為將來上馬三代AP1000壓水堆項目而準備的。
日常運營中,核電站也有著與火電廠截然不同的管理體系。核電不僅將安全置于最高位置,特別要求員工培養質疑的工作態度和溝通的工作習慣。
原來,事故的產生往往來自于組織根據錯誤的假設、價值和信念所采取的決策和行動。核電站要求員工在接到指令時,首先要確認,若有質疑,則要大膽地提出問題,確保實施的指令正確可靠,確保信息與內在經驗、知識和期望相符,這也要求被質疑者保持開放的心態。
核電在管理中另一個特色是不針對員工個人失誤進行處罰。一般企業在日常運營中,往往會出現員工因懼怕處罰而對失誤隱瞞的現象。而核電這一管理特色旨在尋找造成這一失誤的管理層面原因,形成經驗反饋,確保不會再出現相同的問題。
信息來源:中國核能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