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面臨電力瓶頸
電力是經濟發展的引擎。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江西對電力的需求也大幅攀升。電力發展速度的相對滯后成為了威脅江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電力供應能力提升速度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對電力的需要。近五年,經濟發展對電力的需要越來越大,全省電力消費彈性系數維持在1附近,反映出經濟發展要求電力供應基本保持同步增長。而事實上江西省這五年發電量平均增長速度僅在5%左右,遠落后于經濟總量10%以上的增長速度,這勢必造成電力缺口的不斷加劇。2012年,江西省全社會用電量為867.7億千瓦時,而全省發電量僅為759.6億千瓦時,缺口高達108.1億千瓦時,是2010年的1.7倍;全省統調發電量614.5億千瓦時,同比下降了5.4個百分點,供需形勢不容樂觀,電力發展已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二是一次能源儲量嚴重不足,常規電力發展空間有限。江西缺煤少水無油氣,一次能源相當匱乏,近60%依靠省外調入,且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江西水能資源理論儲量為682萬千瓦,占全國的不到1%;其中技術可開采量僅為610萬千瓦。截至2012年底,全省已開發水電裝機容量420萬千瓦,占總量的69%,剩下的份額經濟性差,開發價值不高。在水力資源“開發殆盡”的情況下,江西省電力的發展主要以火電為主,而江西電煤的儲量不足又客觀上制約了火電的運行和發展。江西省煤炭現保有儲量不足14億噸,許多礦井已逐漸枯竭,省內煤炭供給嚴重不足,大量依靠外省調入。2012年,江西全省煤炭產量僅2690萬噸,消費量卻高達6700萬噸。煤炭通過鐵路輸入,平均輸送距離近1000公里;隨著我國煤炭供應中心西移,江西通過調入煤炭補充能源缺口將更加困難。如果繼續依賴常規一次能源,江西電力發展將步入“窮途末路”。
環境壓力倒逼能源轉型
長期以來,江西省生態環境在全國走在前列,生態、綠色是江西最大的品牌優勢,也是江西一系列生態產業賴以生存的根本。隨著工業在全省三次產業中的比重不斷提高,江西經濟的崛起趕超面臨的環境考驗也日益凸顯。
從省環保廳近年發布的環境狀況公報來看,酸雨覆蓋面大、頻率居高不下是江西省大氣環境存在的問題之一,而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正是大量使用以煤炭為代表的化石燃料所釋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江西省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始終是重中之重,占有70%以上的份額,而且有繼續增加的趨勢。以煤炭為主要原料的火電廠,其對煤炭的消耗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份額。在江西省的電力結構中,火電占據的比重一直非常大。2012年,全省統調裝機容量1533萬千瓦,其中火電裝機1384萬千瓦,占比90%之高。按照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全省火電規模和煤炭消耗還要進一步增加,屆時江西面臨的環境壓力將更加巨大。
當前,我國減排工作形勢十分嚴峻,國家對能源結構調整十分重視。國務院在近日下發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明確要求“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增加清潔能源供應”。其中,控制煤炭消費總量、降低燃煤電廠比重、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成為了大勢所趨。目前已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明確了行動計劃,在未來一定時間內,可能會逐步向全國推廣。同時,環護部出臺了國家生態紅線管控的政策措施和生態紅線管理法規,江西省被國家確定為“四個”生態紅線劃定試點工作省份之一,將對生態紅線區域實行最嚴格的管控措施。江西要在經濟上奮力趕超的同時,繼續保持和提升生態環境,實現“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的雙豐收,必須及早開始著手能源轉型,加大力度發展低碳、清潔的綠色新能源。
發展核電成為唯一出路
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低碳、清潔能源的發展有著許多實例,如發展核電、水電、燃氣發電、風能發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潮汐和地熱發電等。但結合江西省實際情況,這些途徑并不都滿足需要。
在資源儲量上講,江西省水電已無太大開發空間,天然氣對外依存度為100%。全省風能技術可開發量約310萬千瓦,總量也不富裕,而且由于并網方面的特殊技術要求和經濟性原因,發展速度較緩;截至2013年8月底,全省風電裝機總量僅為30萬千瓦,對電力供應貢獻還很小。在全國太陽能資源五類分區中,江西屬于第四類地區,太陽能利用條件為“較差”;還有生物質發電等,在江西都難以成為電力供給的支柱。唯一能夠大規模替代化石燃料的低碳清潔能源只有核電。
截至2013年1月底,全球有437臺核電機組在運行,其中一半以上位于類似江西的內陸地區;近1.4萬堆年的運行經驗已經證實,核電是安全可靠的清潔能源。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事故后,我國對大陸所有核電機組進行了全面的安全檢查和評估,判定我國核電機組安全性能良好,并于2012年作出了恢復核電建設的穩妥部署。核電在未來較長時間仍是國際社會應對能源和環境問題的重要選擇,也是我國能源發展的戰略選擇。近日,國務院在《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重申了“安全高效發展核電”的政策方向,即到2017年,運行核電機組裝機容量達5000萬千瓦。我國發展核電大有可為。
核電相對其他清潔能源和火電,有著獨特的優勢。首先,核電使用的核燃料具有能量密度高的特點。一座100萬千瓦的火電廠每年要消耗約300萬噸標準煤,相當于5萬節標準火車皮的運量;而同樣100萬千瓦的核反應堆每年只需要30噸核燃料,一輛卡車即可完成運送,這為核電大規模替代火電提供了條件。其次,核電能提供高穩定性的電力供應。核電廠的運行受外部氣候變化、道路運輸情況的影響很小,除每隔12到18個月定期換料一次外,其余大部分時間都在穩定運行,這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省內電力的調度。第三,核電的經濟性好,市場競爭力強。雖然核電站在建造過程中對安全設施的投入巨大,但投產后的運行成本較低;在核電站40到60年的壽期內,收回建造成本后仍能長時間提供價格低廉的清潔電力。發展核電無疑將在降低能耗成本、增強經濟活力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目前,我國沿海核電廠址數量十分緊張,發展內陸核電將在保證能源供應安全、調整能源結構、改善環境質量、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戰略作用。為了徹底解決能源對外依存度高的困境,化解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對電力供應總量和結構升級的雙向壓力,江西必須盡快啟動、大力發展核電。
江西發展核電得天獨厚
不同于火電、水電面臨“煤礦見底、細水長流”的發展困境,江西在發展核電上可謂得天獨厚。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江西如不大力發展核電,不僅是戰略上的失誤,更是對資源的浪費。江西發展核電的優勢主要有三點。
一是地質優勢。核電站的建設對廠址的要求非常嚴格,尤其是地質條件,也正因為如此,核電站廠址是非常稀缺的資源。江西是我國僅有的不處在地震帶上的幾個省份之一,地質穩定,不具備發生強烈地震的地質條件,史上也沒有發生能影響核電站安全的地質災害。目前,江西省已有彭澤帽子山核電站、萬安煙家山核電站兩個廠址被列入國家核電發展規劃廠址,另有峽江、鷹潭等廠址也在積極開展論證工作;其中,彭澤帽子山是國家首批內陸核電廠址,綜合條件十分優越,項目“四通一平”和移民搬遷等前期工作已經全面完成,一號機組已具備負挖條件,發展優勢更加明顯。
二是資源優勢。江西的核電優勢資源包括鈾礦資源和水資源。鈾是核電必須的燃料,是核電發展重要的戰略性資源。江西省有六大鈾礦帶、七大鈾礦田,各類鈾礦床91個,鈾資源儲量占全國探明總量的1/3,是我國最大的鈾礦資源基地;在江西建設核電站是“近水樓臺”,將能得到充足的核燃料供應。此外,自然水源也是關系核電站建造、運行經濟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江西省內湖泊眾多、河流密布,屬于長江中下游沿江省份,天然儲水條件優越;雖然這些水資源因為流速緩、落差小不利于水力發電,但卻為核電廠的換熱取水、設備運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三是人才優勢。江西省核工業的發展基本上與我國核工業同時起步,在核專業人才儲備和培養方面積累了深厚的基礎。位于江西省撫州的東華理工大學是我國最早擁有和一直保留核專業的高等院校之一,為我國核工業發展培養了眾多人才,也聚集了許多核電方面的專家;此外,在核工業地質勘探、鈾礦開發、核級材料等涉核行業,江西省也有較多的專業人才。這些技術力量的儲備為核電的建設和運行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在我國“安全高效發展核電”的政策下,核電將迎來新的長足發展,安全標準更高的內陸核電是核電發展的未來空間。憑借這一歷史機遇和發展核電的獨特優勢,江西將能在華中地區乃至全國樹立起清潔能源利用的一面旗幟。
發展核電助力綠色崛起
2013年7月22日,在江西省委十三屆七次全體(擴大)會議上,強衛書記對江西經濟社會發展形勢作出了科學的分析,強調了“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干興贛”的方針。發展核電與這“十六字方針”精神高度契合,將為實現江西綠色崛起提供重要支撐。
發展核電對地方經濟有著強大的推動力。一是提供穩定充足、價格低廉的清潔電力。以彭澤核電為例,該項目一期、二期四臺機組總裝機容量500萬千瓦;建成投產后,如果按每年發電7000小時來計算,其年發電量將達350億千瓦時,相當于江西2012年全社會用電量的40%。二是促進地方產業轉型升級。核電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涉及工業、建造、新材料等多個領域;江西發展核電能為相關產業的互補對接創造有利條件。三是核電項目巨大的直接投資和帶來的潛在投資,將為地方經濟增長注入活力。四是發展核電能提供高科技人才聚集的平臺,推動江西產業創新壯大。此外,核電作為高新產業吸引的關注度也將是提升地方影響力的無形資產。
發展核電有利于提高地方人民生活質量,改善民生。核電建設需要許多配套工程,如道路建設、電網改造等,這些工程都直接或間接的使一方民眾受益。例如作為彭澤核電項目配套工程的彭湖高速全線通車,極大改善了江西北部交通狀況,也給當地居民提供了出行便利;隨核電廠征地搬遷高標準建設的移民安置小區,顯著改善了移民的居住環境。核電建設過程中,將帶來大量的工作崗位和創業機會,能為當地居民就業和增收帶來許多實際利益。核電建設和運營給地方財政帶來的增長,也會促進學校、醫院等社會公共基礎設施的升級完善。
發展核電產生的環保效益十分顯著。與傳統的燃煤發電方式相比,核電不僅高效,而且污染極少。一座100萬千瓦的火電站,因煤炭燃燒每年向大氣排放的污染物和有害物質有:二氧化碳約600萬噸,二氧化硫約2.6萬噸,氮氧化物約1.4萬噸,火渣和飛灰約3500噸以及上百千克的汞、鎘等重金屬;而同等容量的核電機組這些物質的排放量均為零,不會對大氣和土壤造成污染;彭澤核電四臺機組建成后,每年僅減排的二氧化碳,就相當于種植了24萬公頃森林。同時,與法國、美國等內陸核電密集的國家相比,我國對內陸核電廠放射性液態流出物的排放標準要更加嚴格,所以,核電站的運行也不會對水造成污染。
江西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迫切需要發展核電。在經濟發展的新起點,在進位趕超的關鍵階段,江西應抓住機遇、利用資源,提前規劃、做好準備,爭取政策支持,大力發展核電,為江西省的持續發展和綠色崛起注入強勁的動力。作者:中電投江西核電有限公司張子勤
摘自:北極星核電網
http://news.bjx.com.cn/html/20131023/46751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