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記者從國土資源部獲悉,由中央地質勘查基金投資實施的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鈾礦勘查取得重大突破,發現國內最大規模的可地浸砂巖型鈾礦床。連同此前的勘查成果,該地區累計控制鈾資源量躋身于世界級大礦行列。這對我國立足國內提高鈾資源供應,提高核電發展資源保障能力有重大意義。
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鈾礦勘查實現找礦重大突破,主要得益于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煤鈾兼探”的勘查思路創新,即根據區域礦產分布規律,進行勘查技術優化組合,在開展煤炭勘查的同時,利用煤炭鉆孔同步進行放射性測井和編錄,探索砂巖型鈾礦存在的可能性。在發現并圈定一系列重大鈾礦找礦靶區后,果斷決策開展鈾礦勘查會戰。
據悉,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組織了分別隸屬于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內蒙古國土資源廳和地勘局的4支勘查隊伍、28臺鉆機、500余名勘查技術和施工人員,頂嚴寒、冒酷暑,精心組織、科學施工,苦戰300天,一舉實現大營鈾礦勘查的快速重大突破。
“煤鈾兼探”找礦新思路實現了一礦變雙礦的創舉。中央地質勘查基金在該地區既勘查評價了一處資源量達510億噸的超大型煤礦,又發現了一處超大型鈾礦。不僅節省了大量鈾礦前期找礦投資,同時也縮短了4至5年的鈾礦勘查周期,預計開發利用后可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信息來源:核電之窗
http://np.chinapower.com.cn/newsarticle/1037/new1037880.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