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投入運行的核電機組總數達到20臺,總裝機容量為1807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28臺,總裝機容量為3062萬千瓦,其中在建機組規模位居世界第一。2011年日本福島事件之后,我國暫停審批新的核電機組,三年“沉寂”,如今從官方到民間,核電重啟的呼聲日益高漲,眾多企業也蓄勢待發,核電設備即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期。
三代核電設備進入自主化階段
“現在國內核電設備生產的能力,和國外企業已經齊平,甚至領先。AP1000依托浙江三門和山東海陽四臺機組作為我國核電自主化項目,四臺機組的平均國產化率達到55%,第四臺機組國產化率預計將達到72%。首臺國產的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氣發生器、堆內構件、控制棒驅動機構都即將交付。通過這幾年建設,CAP1400的國產化率預計能夠超過80%。”簡靖文說,國家核電設備供應商大概有109家,其中90多家是國內供應商,只有10家左右來自國外。
此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員肖新建曾撰文指出,我國核電設備制造業國產化有三個層次:一是對設備的設計國產化,即對設備制造的研發設 計能力;二是設備的制造能力(或稱有技術的組裝能力,有此能力并不意味著完全自主化,有些設備的一些材料和構件必須向國外購買);三是原材料的國產化能力,即為真正的自主化能力,這涉及到我國材料研發、制造能力,不僅僅限于核電行業本身,這種能力是我國工業行業(包括材料工業、機械制造業等)的核心競爭力。
回顧我國核電設備國產化之路,大約可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學習階段,引進、組織技術轉讓,以一重、二重、三大動力等13個集團30多家國內企業為主,學習西屋、EMD、SPX、DOOSAN等國外企業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其次是實踐階段,通過核電項目的供貨,依托項目,逐步提高國內企業的設備制造水平,而且掌握這些技術。最后是提升階段,通過聯合研發,逐個攻關,突破、提高、掌握相關技術,為我們核電項目,比如CAP1400提供設備,這也基本上是目前這個階段。
在簡靖文看來,現在核電設備國產化的過程基本上已經結束,中國核電正逐步進入下一階段,即自主化階段。因為核電設備真正本地化主要包括兩個必要的階段,第一步是國產化,第二步才是自主化。像CAP1400,包 括后續的AP1000項目,特點不單單是在中國制造,而且設計,也是中國的設計,其中包括設計院,還有工廠的自主設計。
核電設備“走出去”布局海外
在核電重啟日益臨近的氛圍中,國內企業紛紛向海外核電設備市場擴展。中核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已經開工建設,中廣核下一步將在羅馬尼亞、英國、南非等地推進海外項目,國家核電技術公司跟南非、土耳其的項目則將取得實質性進展。
中國核電設備“走出去”提速,核電成為繼高鐵之后又一張顯赫的中國名片。由于有關核電設備的利好消息不斷冒出,核電板塊股價飆升。據相關統計數字顯示,截至7月30日收盤,核能核電指數較今年年初已整體上漲20.48%,其中上風高科、湘電股份、科新機電、中核科技、沃爾核材、丹甫股份等6只股票漲幅均超過40%,特別是丹甫股份,因受臺海核電借殼的影響,年內漲幅已達到246.94%。
我國核電設備制造以哈爾濱電氣、東方電氣、上海電氣三大發電設備制造集團,以及第一、第二重型機械制造集團等國有大型企業為主,這幾家的生產能力約占全國總量的80%。而被稱為“我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技術”,除了CAP1400,還有中核的ACP1000和中廣核的ACPR1000+,其中后兩者又合并為“華龍一號”。
“核電設備走出去,最關鍵的是我們的設備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原機械工業部重大裝備司司長、核電辦公室主任,現任國家核電專家委員會資深專家許連義說,CAP1400的確是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但它目前還沒有運行,也就是說仍然缺乏運行經驗,這是我國核電走出去需要面對的一大問題,因為出口只能是自己開發的技術和設備。
據悉,盡管目前核電尚未重啟,但前期工作都在做,設備制造、試驗等一直沒停。比如CAP1400示范項目,現在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初步選定的29項長周期設備(即加工周期比較長的設備),其中25項已經簽訂合同,其他4項雖然還在談判中,但也基本上確定了。最典型的就是蒸汽發生器,從訂貨到交貨,整整48個月,需要4年時間,如果訂貨晚了,有可能就影響到整個工期。
而隨著核電重啟的到來,以及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站的建成投運,核電設備“走出去”必將迎來新的機遇。
信息來源國際在線